今天同花易配,复旦大学历史学科迎来了创建100的盛典。作为复旦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、学术影响力最卓著的学科之一,创始于1925年的历史学科是复旦人文社科的一面旗帜。一个世纪以来,复旦史学大师辈出,始终与中国发展共命运,立时代之潮头、发思想之先声。
1942年,复旦由私立改为国立,大批名师来到史地学系授课或任教。在复旦大学档案馆留存的聘书存根中,赫然记录着顾颉刚、方豪、周谷城、任美锷、朱滶、周予同、陈守实等名字。
1930年史学系毕业师生合影,左二为李登辉校长
1952年,复旦历史系和沪江大学、圣约翰大学、浙江大学等校历史系合并,组成了中国高校史学界的黄金阵容,师资队伍堪称秀冠群伦:中国史方面,有陈守实、周予同、谭其骧、胡厚宣、马长寿、蔡尚思、章巽等;世界史方面,有周谷城、耿淡如、王造时、陈仁炳、朱滶、田汝康、程博洪、靳文翰等;还有当时已脱颖而出的一批中青年史学家,如张荫桐、胡绳武、金冲及、赵人龙、吴应寿等,一时间同花易配,复旦跃为享誉海内外的史学重镇。
展开剩余69%至今,复旦史学从最初的史学系,形成由历史学系、文物与博物馆学系、旅游学系、历史地理研究所、文史研究院、科技考古研究院、全球史研究院组成的大历史学科群。2018年,复旦中国史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;2019年,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;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。
然而,在辉煌的背后,复旦史学也面临着挑战和蜕变。传统文科面临专业困境,历史系似乎也偏向于“冷门”专业。
“历史,是最艰难的学问,各种科学的知识它全部需要。”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历史地理学家、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先生所言,兼收并蓄、跨界融合,是复旦史学的鲜明传统。而这,正是近年来复旦史学迈向新文科的抓手。
“上海的考古资源少,在复旦发展文博考古专业同花易配,不能一味只走‘田野考古’的传统路子。”走不了“手铲释天书”的考古路,复旦独辟蹊径,特聘袁靖教授到复旦组建科技考古研究院。
2017年,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,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,云集文博、生命科学、高分子、光学、核科学等多领域专家学者,成为当下国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阵地。分子鉴定、人骨考古、同位素考古、颅面复原……近年来,文少卿副教授团队利用科技手段对烈士遗骸进行研究,尝试复原当年烈士们经历的生活和战争场景,帮助烈士“回家”。今年9月,复旦科技考古迎来第一批本科生。
“研习历史,须做到‘博大精深’,不仅要勤于钻研专业知识,还要融古汇今、视野开阔。”周谷城先生在第一节课上的这句教诲,镌刻在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心中。据介绍,复旦历史专业新生入学,必由各领域位于学术前沿的教师联袂授课,讲述“新生史学入门”,引领后学迈入史学的宏伟殿堂。
当AI技术重塑人类生活,复旦史学也正尝试前所未有的跨界。历史学系教授高晞带领团队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合作,开启了AI for History项目,仅用三个月便搭建起首轮历史模型。这一尝试源于史学最朴素的困境——浩瀚档案与史料难以检索,尤其是跨语种、早期文献与手写档案,往往成为学术追问的阻隔。目前,该模型已覆盖 29 种语言,乃至音乐乐谱、铭文,突破了欧洲中心论下史料体系的局限。
目前,高晞团队携手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正在开发“中华文明在西方”的大模型,尝试通过文本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与时空五维互证,从世界视角重审“中华”概念的形成和建构过程。
“给我很大惊喜的是团队里大一、大二的学生,他们不仅有很多新想法,还非常熟练地使用AI各种工具,并及时关注世界AI在人文科学研究的信息。”高晞说,在这场新文科的探索中,年轻学子有着极大的热情与想象力,他们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勇于尝试的劲头,正为历史学科注入新的活力。
时代潮流奔涌向前,身处变革与挑战交织的当下,我们愈发深切地探寻历史学科的当代价值。
“历史学是一门用人文的眼光,洞察人间社会过去和现在的学问。”诚如复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所言,面向未来的历史学,呼唤更多元开放的跨学科眼光,更宽阔包容的全球性视野同花易配,以及更久远通透、富于前瞻的胸怀。
发布于:上海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